2025年7月22日上午,教育学院学前教育教研室主任赵景阁、教师党支部副书记黎秋名和曾翠凤三位老师来到广州市增城区乐众社会工作服务中心,围绕“行业·企业·就业”展开深度调研,为拟新增的社会工作、心理咨询和现代教育技术三个专业进行人才需求分析与预测。乐众社会工作服务中心总干事杨艳秋和机构员工及来自广东财经大学、信阳师范大学、广州城市职业学院的应届毕业生和实习生一起参加座谈,现场气氛热烈、干货满满。
座谈会上,杨总干事首先以“从萌芽到蝶变——广州高校社会工作专业”为主题,梳理了广东工业大学、广东财经大学等院校社会工作专业的发展历程,并结合乐众2024年组织发展年报,用翔实数据呈现广州社工行业在“双百工程”“禁毒/司法项目”等政策驱动下的快速扩张,高职院校如果能在“应用型”人才培养上精准发力,将有效补齐行业短板,迎来广阔的发展空间。
随后,机构一线社工、心理社工及实习生代表通过“岗位群画像”形式,生动勾勒出三个专业对应的典型职业路径:一线社工急需“心理+社工”复合能力,能独立开展个案、小组及社区心理服务;心理咨询岗位希望毕业生具备“儿童青少年+家庭治疗”专长,并能熟练操作心理测评云平台;现代教育技术岗位则呼唤“懂教育、会技术、善运营”的跨界人才,支撑社工机构线上课程、公益直播与数字化项目管理。鲜活的案例与一线痛点,让在场老师对人才培养目标有了更直观的认识。
在职业资格证书与行业规范环节,杨总干事特别提醒:社会工作专业毕业生需考取助理社会工作师(初级)作为入职“硬杠杠”,晋升至社会工作师(中级)已成为项目主管“门票”。此外,广州正推行《社会工作服务规范》《未成年人心理危机干预指南》等地方标准,课程内容必须同步嵌入最新规范,能够确保学生“毕业即上岗”。
交流过程中,广东财经大学应届毕业生、信阳师范大学大二实习生、广州城市职业学院大三实习生分别分享了各自学校在“项目制教学”“双导师制”“1+X证书融通”等方面的特色做法,并对我校课程设置提出三点建议:一是社会工作专业导入“社区真实项目”;二是心理咨询专业建设“校—社—医”协同实训基地,把危机干预演练搬到一线;三是现代教育技术专业打造“社工+直播+公益”跨界工作坊,培养数字化公益人才。真实的学习体验与诚恳的建议,为调研团队提供了宝贵的“学生视角”。
调研结束时,我校老师与乐众社会工作服务中心达成初步合作意向,双方将在人才培养方案制订、师资共享、实训基地建设等方面展开深度合作,希望能为粤港澳大湾区社会服务产业输送更多“下得去、留得住、干得好”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图/文 曾翠凤
初审:廖茂珍
复审:陈少兰
终审:杨伟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