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进一步推动学院学科专业建设,提升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2025年9月17日下午,教育学院在博B307学院会议室召开心理咨询、社会工作和现代教育技术三个拟申报新增专业的专家论证会。
本次会议特别邀请到广州华商职业学院心理咨询中心王慧秋教授,增城区仙村镇社工站李丹副站长、广州华商学院侯小花副教授、广州城市职业学院梁绍宇副教授共四位专家;教育学院新专业筹备组陈少兰副院长、学前教育教研室赵景阁主任、教师党支部黎秋名副书记、曾翠凤老师和陈嘉俊老师一并参加会议。与会专家学者结合各自的研究领域与实践经验,围绕心理咨询、社会工作和现代教育技术三个新专业的建设申报工作展开了深入研讨与论证。专家们不仅从学科发展趋势和社会人才需求的角度提出了前瞻性意见,还结合行业实践为课程体系优化、实践教学平台建设以及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提供了宝贵建议,为新专业的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在心理咨询新专业论证环节。王慧秋教授指出,心理咨询专业建设应与医院和专业心理机构深度合作,在课程体系中强化临床见习与危机干预训练,提升学生实操水平。李丹副站长建议课程设计要面向学校、社区与基层心理服务站的实际岗位,设置心理测评、团体辅导和心理健康宣传等实训内容。侯小花副教授强调,应重点覆盖青少年心理、老龄群体情绪支持和职场心理调适,推动跨学科课程融合,增强学生的综合胜任力。梁绍宇副教授提出,课程体系应嵌入心理咨询师等职业资格考培模块,并通过模块化与学分互认机制,为学生构建多元发展路径。
在社会工作新专业的论证环节。王慧秋教授指出,社会工作专业建设不仅要体现社会服务功能,更要在课程体系中融入心理疏导与人文关怀内容,培养学生的综合服务能力。李丹副站长结合一线实践经验,建议课程设置应紧贴社工站的实际任务,强化个案、小组和社区工作的实操训练,提升学生的岗位适配度。侯小花副教授强调,课程体系应聚焦老龄化、儿童保护和社区治理等重点领域,通过模块化设计和项目化教学,突出岗位导向与实践能力培养,回应社会对高素质社工人才的迫切需求。梁绍宇副教授则表示,专业建设应高度关注课程与就业的衔接,既要满足区域社工岗位的人才缺口,也要通过课证融通与实训课程,为学生提供可持续发展的成长通道,增强就业竞争力和行业适应性。
在现代教育技术新专业论证会上,梁绍宇副教授着重指出,应在课程体系中巧妙嵌入教师信息化素养培训及教育技术证书考培模块,借助“课证融通+实训实践”模式为学生职业发展提供强大助力,该模式能让学生在学习专业课程时同步考取相关职业证书,实现知识学习与技能认证的紧密结合,同时通过实际项目实训积累经验,既增强就业竞争力,也拓宽未来职业发展路径;王慧秋教授认为专业建设需主动对接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数字化转型需求,与教育信息化企业、学校深度合作以强化学生核心实训能力;侯小花副教授则强调要聚焦人工智能、大数据与教育融合的前沿领域,推进跨学科课程建设以提升学生创新与应用能力;李丹副站长建议课程设置面向教学一线,增设实用课程确保毕业生可直接上岗。

此次论证会的成功召开,充分凝聚了专家智慧与行业共识。专家们一致指出,心理咨询、社会工作和现代教育技术三个新专业的设立,既顺应国家战略导向,又回应社会现实需求,必要性突出、可行性强。新专业的建设将有力推动学院学科专业结构优化,弥补区域人才短板,服务社会治理、心理健康和教育数字化等重点领域,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教育现代化进程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和智力保障。

图文:陈嘉俊、曾翠凤
初审:廖茂珍
复审:陈少兰
终审:杨伟传